采美百科 采美百科
FLE线粒体
FLE线粒体
线粒体
FLE线粒体是一种美容技术
中文名
线粒体
外文名
mitochondrion
所属学科
生物学
分布
大多数真核细胞
直径
0.5到1.0微米左右
作用
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中文名
线粒体
外文名
mitochondrion
所属学科
生物学
分布
大多数真核细胞
直径
0.5到1.0微米左右
作用
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FLE线粒体的概述图册
易耗品
导航>

    形态特征

    大小

    线粒体是一些大小不一的球状、棒状或细丝状颗粒,一般为0.5~1.0μm,长1~2μm,在光学显微镜下,需用特殊的染色,才能加以辨别。 [2] 在动物细胞中,线粒体大小受细胞代谢水平限制。不同组织在不同条件下可能产生体积异常膨大的线粒体,称为“巨线粒体”(megamitochondria):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长达10~20μm;神经元胞体中的线粒体尺寸差异很大,有的也可能长达10μm;人类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则更长,可达40μm。有研究表明在低氧气分压的环境中,某些如烟草的植物的线粒体能可逆地变为巨线粒体,长度可达80μm,并形成网络。

    形状

    线粒体一般呈短棒状或圆球状,但因生物种类和生理状态而异,还可呈环状、线状、哑铃状、分杈状、扁盘状或其它形状。成型蛋白(shape-forming protein)介导线粒体以不同方式与周围的细胞骨架接触或在线粒体的两层膜间形成不同的连接可能是线粒体在不同细胞中呈现出不同形态的原因。

    研究历史

    线粒体的研究是从19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

    1857年,瑞士解剖学家及生理学家阿尔伯特·冯·科立克在肌肉细胞中发现了颗粒状结构。另外的一些科学家在其他细胞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构,证实了科立克的发现。德国病理学家及组织学家理查德·阿尔特曼将这些颗粒命名为“原生粒”(bioblast)并于1886年发明了一种鉴别这些颗粒的染色法。阿尔特曼猜测这些颗粒可能是共生于细胞内的独立生活的细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采美公司的立场或观点,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与个人认为该文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利,应及时向采美公司提出书面权利通知,采美公司会依法处理。
    浏览次数:43
    易耗品
    文章目录